□ 孟丹 艺之 春龙 本报记者 吴连祥
一条条水泥路延伸到家家户户,行人车辆进出便捷顺畅,“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成为了历史;闲暇时,村民们穿上色彩缤纷的秧歌服,随着欢快的鼓乐乐起来、美起来。每当唠起这舒心快乐的生活,梅河口市红梅镇隐贤村的乡亲们都齐声夸赞王云凯的贡献,对这名杰出乡贤充满了感激。
进入不惑之年的王云凯是土生土长的隐贤村人,他出生在一个贤良兼备,乐善好施的家庭,父辈们宁愿自己苦点,也要接济帮扶屯邻的义举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走出校门,迈向社会后,头脑聪慧的王云凯毅然走出家乡, 踏上了创富之路。
投身商海,王云凯历经风雨,增长了人生的阅历,同时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十年前,他辗转来到燕赵大地,创办了汽车运输公司,开始了经营物流产业的生涯。由于他经营有方,诚实守信,运输生意日渐红火起来,生意遍及大江南北。
故乡情,永远植根在王云凯的心灵深处。创业成功后,他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改变家乡面貌,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每次回到隐贤村,他都要在村里村外转一转,仔细了结村里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情况,运筹谋划帮扶之策。
看到村里的灌溉设施落后,乡亲们种水稻因为缺水而减产,他就和村领导勘查研究,商定修一座拦河坝,于是,他出资两万元修建了这一工程,缓解了水田灌溉的难题。回村时,他看到乡亲们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每天不是看电视,就是打麻将、看纸牌。在当地生活多年,他也知道很多村民都有扭秧歌、唱二人转的爱好,便拿出3万元,为村文化大院购置了秧歌服、锣鼓、乐器,使村里的秧歌队、广场舞团队很快建立起来。没到傍晚时分,村民们就齐聚小广场,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在外经商,走南闯北,王云凯深刻地感受到了祖国的惊人变化,更加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力量,2015年,他在家乡光荣入党,终于圆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梦想。
每次回乡,王云凯都要专程前往镇政府,向镇领导表达捐资支持家乡建设,特别是把村屯道路修好的愿望,情真意切的话语让镇领导感动不已,都对这名杰出乡贤投去了赞许的目光,同时也感到,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培育发展乡贤文化,大力弘扬乐善好施,反哺家乡的奉献精神,带动更多的成功人士助力乡村振兴。
隐贤村有289户1246口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基础设施落后,除了一条贯穿全村的主干道外,其他分支道路都是“扬灰路”“水泥路”,通往镇上的主干道坑洼不平,过往车辆行人都感到“头疼”,更影响到了农特产品的运销,好产品也卖不上好价钱。
为了改变隐贤村的交通状况,镇党委书记郭永胜带领相关人员多次前往该村实地踏查,与村班子制定水泥路建设计划。经过仔细研究,决定采取争取“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镇财政解决一部分的办法开展道路建设,然而,要想实现水泥路户户通,仍有50万元的资金缺口。王云凯获悉了这一信息,主动找到镇领导,表达了自愿出资50万元兜底资金,把水泥路修到乡亲们家门口的意愿。9月上旬,总长3.71公里的“户户通”工程终于竣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