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08

小秸秆化身“黄金绳”

2025年11月15日

郑保斌 郭家华 本报记者 徐文君

初冬时节,舒兰市水曲柳镇的田垄间褪去金黄,却在东昇草绳厂里寻回了更耀眼的亮色。新收割的稻草带着泥土的温润气息,被送入轰鸣的编织机,经捻制、缠绕、压实,原本松散的秸秆便在机器的运转声中蜕变,化作一束束色泽金黄、质地紧实的草绳,在阳光照射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宛如捆扎希望的“黄金绳”。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近年来,舒兰市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精准施策引导各乡镇盘活闲置资产,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以“资源变资产、产品变品牌”的发展思路,激活村集体经济“一池春水”,让更多农民无需远走他乡,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让乡村发展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作为水曲柳镇2024年村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试点村,东升村深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道理,秉持“集体带动、产业驱动、多方联动”的发展理念,将目光锁定在田间随处可见的稻草上,

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草绳加工产业路。

“2025年,我们依托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新增80台改进型草绳机、1套饲草加工设备和1台压草块机,设备升级后,不仅效率提高了,编出的草绳也更结实耐用。”东升村党支部书记、东

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艳华指着车间里运转的机器,话语间满是欣慰。为了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项目创新采用“集中+分散”的生产模式:村里有集中加工点,不便出门的村民也能领取原料和设备在家编绳,公司定期上门回收合格产品,全程无忧的模式让50余个就业岗位精准落地。“以前秋收后,稻草要么堆在田里烂掉,要么一把火烧了,又污染环境又可惜。现在好了,在家编绳子就能挣钱,一个月稳稳能挣3000多元,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村民于新颖麻利地整理着刚编好的草绳,脸上满是笑容。

为确保村民快速掌握技能、产品质量达标,东升村专门开展免费草绳编织培训。课堂上,技术员手把手传授原料筛选、设备调试、绳结加固等实用技巧,从稻草的干湿程度把控到机器转速调节,从绳径均匀度控制到接口平滑处理,每个细节都倾囊相授。村民学得认真,遇到问题随时提问,技术员当场示范解答,很快就能熟练操作设备,编出的草绳质量过硬,赢得市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