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 本报记者 吴连祥
初冬时节,走进辉南县石道河镇,群山叠翠,林海苍茫的景象跃入眼帘。在这片广袤的原始森林里,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珍贵宝藏——林下参。如今,这项“绿富同兴”的生态产业正焕发蓬勃生机,成为驱动当地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引擎。
规模发展,筑牢产业根基
石道河镇地处辉南县东部,森林覆盖率高达76.9%,全镇林地面积40.1万亩,具有发展林下参产业的独特优势。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深厚的人文底蕴,该镇走出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人参产业发展之路,赢得吉林省“林下山参之乡”的美誉。
近年来,石道河镇立足生态资源优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将林下参种植作为特色主导产业精心培育。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扶持,全镇林下参产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走上了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全镇林下参总面积已发展到1.1万亩,其中,15年以上林下山参发展到5556.35亩,主要种植大马牙、二马牙、长脖等优质品种。经过多年发展,全镇山岭间形成壮观的林下经济带,为参农铺就一条坚实的致富新路。
在各个种植基地,记者看到,不同品种的林下参各有千秋。长脖品种根短粗,芦短粗,痉痕大,生长态势旺盛,产量颇为可观;二马牙主根顺直且修长,侧根较长,与主根搭配得恰到好处,型体优美,抗病能力出众,是参中不可多得的佳品,在市场上特别受欢迎。
深耕野植,推动产业发展
在石道河镇,一提起野山参专家曹发,可以说是有口皆碑,声名远播。多年来,他历尽艰辛,潜心研究探索人参野植技术取得成功,组织成立龙岗山参种植专业合作社、林下参协会,为林下参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1987年,曹发承包700亩林地,开始人参野植的探索。当时,由于不懂技术,又找不到任何资料,参苗的成活率很低……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他潜心观察实践,不断钻研改进人参野植技术。多次去吉林农大、左家特产研究所,向专家、教授学习请教。历尽艰辛,他终于掌握人参野植的关键技术。同时,积极发挥带动作用,在原有基地的基础上扩大种植,今年合作社又种植200亩,为种植户“打样”示范。
为了让林下山参种植技术惠及更多种植户,曹发经常深入通化地区三县两区举办技术讲座,众多农民聆听他的技术讲座后,学到了人参野植技能,发展林下山参种植,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30多年来,曹发钻深山、越沟壑、进密林,探寻人参林下栽植的“奥秘”,取得了令专家教授称赞的成果。他还根据实践过程和成果,撰写多篇论文,为推广人参野植技术献计献策。2009年,他发明的“林下山参种植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16年,他被省有关部门评为高级农技师。2020年,被中国林学会聘为乡土专家,2023年,被省人参协会评为“传承人老把头”。
品质为先,铸就金字招牌
“酒香不怕巷子深。”品质过硬的产品自然能叩开高端市场的大门,石道河镇联合上级专业机构,引领指导种植主体采用原生态、仿野生的种植模式,保证了林下参的品质。
作为当地林下参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梨树沟林下山参种植基地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原则,采用独特而科学的种植方式,技术人员指导工人将种子精心撒播到自然环境里,任其自然生长,不移栽、不搭棚、不施肥、不打药、不锄草、不动土。这种近乎“无为而治”的种植模式,最大程度保证林下参的天然品质。
“我们采用仿野生方式,在山林间播下长脖、二马牙人参种子,让每一棵参都能充分汲取大自然的精华,茁壮成长。”基地负责人李青林说,现在,基地林下山参面积达到1140亩,其中30年以上林下山参就有72亩,堪称“林中精灵”,药用价值和市场价值远高于普通园参。
时光淬炼,赢得市场青睐
经过长达数十年的精心守护与耐心等待,石道河镇的林下参迎来了价值的巅峰。现在,参龄30年左右的林下参已经上市销售,受到南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消费者的欢迎。
形态俊美、芦碗密布、须条清晰……记者在石道河镇几家经营人参的临街门店看到,参龄在30年以上的高品质林下参历经岁月沉淀,承载着大自然的馈赠与种植者的心血,看上去“有鼻子有眼”,令人赏心悦目。店主告诉记者:“这些林下参品相好、药用价值高,线上线下卖得都挺好。”
经过广泛推介,石道河镇的林下参已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跨越千山万水,远销到经济发达、对养生保健需求旺盛的广东、福建、浙江等地,赢得了当地客商和消费者的认可和好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仙草”出深山,林下遍地“金”。石道河镇的林下参产业,不仅鼓起了参农的钱袋子,更守护了青山绿水的生态家园,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放眼未来,这片充满希望的林下沃土,必将孕育出更多更好的参中珍品,让源自大山中的这份馈赠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