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08

九台区:特色产业兴 文旅融合活

2025年09月23日

本报记者 郭小宇

近年来,长春市九台区锚定农业强区建设目标,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围绕粮食安全、特色产业、农文旅融合等核心领域精准发力,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科技赋能,推动农业产业从“传统种养”向“三产融合”跨越,从“资源优势”向“品牌价值”转变,走出一条具有九台特色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做强特色产业矩阵

打造农业增值“新引擎”

围绕“土特产”做文章,九台区成立“土特产”高质量发展专班,构建以九台贡米为引领的“6+N”特色产业矩阵,推动特色农业从“小而散”向“大而优”升级,形成多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品牌。

在九台贡米产业发展上,九台区加快构建“全域全品全标全溯源”体系,在松花江、饮马河沿岸建设7万亩优质稻米原粮基地和600亩稻种筛选基地,启用“全程品控溯源”系统,并制定《九台贡米品牌品质管理实施规范》,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管控。2024年,九台区斩获“中国生态贡米之都”“全国大米十佳食味产区”称号;2025年,九台贡米入选“吉林大米十大地理标志品牌”,九台贡米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建设,规划面积1841.98平方公里,2025-2027年计划总投资22.8亿元,将建设水稻育秧应急储备基地、低温智能烘干工厂等项目,打造东北绿色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标杆。

在品牌推广方面,九台区组织米企参加福建粮洽会、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等展会。今年农博会期间,贡米集团收获近60家代理申请,还与吉林省谷粒王科技有限公司、长春云酿科技有限公司分别签约九台贡米精深加工智慧工厂、九台贡米会稽山气泡黄酒项目,推动贡米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

除九台贡米外,其他特色产业同样亮点纷呈。鲜食玉米产业年加工量5500万穗、销售量8000万穗,2025年获批中国农技协吉林九台玉米科技小院;林下参种植面积2095亩,存量约35万株,其中15年以上参株5.6万株,开发出人参粉、人参蜜片等深加工产品;棚膜蔬菜2025年播种面积达3万亩,产值1.5亿元,新建棚室159亩,山野菜大棚数量达50栋,年产量1000吨;梅花鹿存栏7753只,鹿茸产量3900公斤;林果产业建成标准果园50个,面积1.8万亩,年产值超3亿元,特色产业已成为九台区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撑。

推动三产深度融合

激活乡村振兴“新活力”

九台区打破传统农业发展边界,以农文旅融合为突破口,依托特色资源打造多元业态,推动农业从“卖产品”向“卖风景”“卖体验”转变,实现产业价值最大化。

马鞍山村的蝶变是九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曾经,马鞍山村因“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条件限制,依赖开山采石“卖资源”,不仅破坏环境,发展道路也越走越窄,2016年被确定为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近年来,该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借助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政策,引入吉林省亚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氿遇田园综合体,建设关东风情民宿、餐厅、乡村振兴学院、智能温室等设施,并推出氿遇欢乐谷主题乐园,涵盖鸟巢树屋、MAX世界、汽车小镇等50余种无动力项目及20余种微动力项目,2023年冬季举办冰雪“迪士尼”活动,今年夏天新增过山车、大摆锤等动力项目,形成四季可游的文旅格局。

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村民兰春英从外出的“打工人”变为民宿厨师,不仅收入提高,还能就近照顾家人;村民刁秀云将翻修后的老房子出租打造民宿,自己在民宿从事保洁工作,实现“租金+工资”双重收入,夫妻两人年入达6万元。如今,马鞍山村每年旅游接待人次超100万,旅游总收入3000万元,带动300人就业,2022年村民发展旅游人均收入5万元,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

为进一步延伸文旅产业链,九台区还依托马鞍山村等优质文旅资源,举办长春·九台第八届氿遇山野菜美食文化旅游季,设置山野菜集市区、九台农副产品展销区、非遗文创展销区等七大特色区域,集中展示山野菜、九台贡米、田野泉大豆酱等特色产品及平氏浸膏制作技艺、九台农民画等非遗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参与。同时,推出两条春季旅游线路,串联庙香山骑行、碧水庄园垂钓、氿遇欢乐谷亲子游等业态,推动“农业+文旅”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活力。

如今的九台区,正以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不断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未来将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粮食安全更稳固、特色产业更壮大、农文旅融合更深入,为建设农业强省贡献九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