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郭小宇
在松辽平原腹地的黑土地上,德惠市这片被称为“中国优质小町米之乡”的沃土,正书写着水稻产业的振兴传奇。
作为我省中部黑土地大米的核心产区,德惠市坐拥70万亩水稻种植面积,其中“德惠小町”占比超95%,2023年水稻总产量稳居高位,“德惠大米”“德惠小町”两大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让这里的稻米从“田间地头”走向全国百姓的“餐桌厨房”。
从传统“高产粮仓”到“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典范,德惠市以科技为笔、以模式为墨、以品牌为魂,走出一条让“粮袋子”变“金饭碗”的产业升级之路,为东北粮食主产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吉林样本”。
科技赋能:
让“老粮仓”迸发“新活力”
科技赋能,是德惠水稻产业突破“靠天吃饭”瓶颈的关键。截至2024年末,全市水稻全程机械化覆盖率已达95%,农机总动力突破15.65万马力,机插秧率超90%,从育秧、旋耕到收割、烘干,全链条机械化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成为历史。而在品种改良领域,德惠市更是下足了“绣花功夫”。1992年岔路口镇开始种植“小町”米,经过数十年培育改良,结合本地气候、土壤特点,选育出的“德惠小町”米,蛋白质含量高达6.3%,位列世界米种前列,煮熟后油光溢香、冷饭不回生,成为与“五常稻花香”并驾齐驱的高端米种。
近年来,德惠市进一步加强与省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合作,大力推广中科发5号、稻花香2号等优质品种。其中,中科发5号以抗逆性强、米质优、产量高的优势,成为种植户的“新宠”。“同样的地块,中科发5号比普通品种亩产高200斤,收购价每斤还能多卖0.3元。”德惠市黑土地保护监测中心项目科科长马富东算了一笔账,仅品种改良一项,就让全市水稻优质率从2019年的60%提升至2024年的85%,每亩增收超500元。
为让科技真正扎根田间,德惠市构建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制定《农业科技培训实施方案》,邀请省市级专家开展专题培训200余场,组建10支技术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每年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超千人。
岔路口镇长义家庭农场负责人李长义便是科技赋能的受益者。2013年,他承包8公顷土地开启种稻之路,如今农场规模扩大到80公顷,从插秧机到收割机一应俱全,还率先尝试稻蟹综合种养技术。“跟着专家学技术,跟着政策走新路,现在我的农场成了吉林省水稻产业创新驿站,周边农户都来跟着学。”李长义笑着说,他不仅免费提供蟹苗,还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带动170余农户增收。
模式创新:
稻渔共舞激活“生态经济”
“一水两用、一地两收,稻田里养蟹,不仅水稻不用打农药,螃蟹还能每亩多赚500元!”在德惠市江畔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园,养殖户刘桂兰捧着肥美的河蟹,笑得合不拢嘴。她家10亩稻田养蟹,仅螃蟹一项年收入就增加5万元,加上优质水稻的溢价,年增收超8万元。
这样的“双赢”场景,在德惠已成为常态。
自2015年引入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以来,德惠市从最初的200亩试验田,发展到2024年的10.3万亩,涵盖14个乡镇,成为全省5个稻渔综合种养整市推进示范区之一。如今,这里已打造省级示范区2个、市级示范区4个、县级示范基地20个,培育出“水善漂香”“蟹小柒”“钳稻家”等12个蟹田米品牌,以及2个河蟹品牌,产品通过绿色有机认证,畅销全国。
稻渔综合种养的“魔力”,在于构建生态循环的农业模式。“水稻为鱼虾蟹提供栖息环境和天然饵料,它们的排泄物又成为水稻的有机肥,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德惠市农业站技术员解释。数据显示,实施稻渔种养的田地,农药使用次数从常规的6次减少到1-2次,用量减少50%以上;化肥使用量减少50%左右;河蟹除草率达85%,土壤变得疏松透气,青蛙、蚯蚓等生物重现田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为推动模式推广,德惠市政府出台多项扶持政策。2024年,免费为农户发放鱼苗400万尾、蟹苗1.3万斤、饲料7.2万斤,配套提供物资;设立专项技术服务团队,解决养殖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水质调控等难题。在岔路口镇,2024年稻渔综合种养面积扩展至3.2万亩,其中稻田养鱼2.8万亩、养蟹3600亩、养虾400亩,780户农户参与,人均增收1200元。
生态效益的提升,也让德惠水稻的“身价”水涨船高。蟹田米、虾田米因绿色有机的特质,收购价每斤比普通大米高1-2元,部分高端产品售价超10元/斤仍供不应求。“消费者认的就是‘生态’二字,我们的蟹田米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回头客占比超60%。”松江佰顺米业负责人表示,企业依托稻渔种养基地,开发出“岔路香”“稻韵丰”等品牌,2024年线上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品牌突围:
从“地域特产”到“国民品牌”
“五常稻花香、德惠小町王”,这句在大米市场流传的俗语,道出“德惠小町”的市场地位。作为“吉林大米”的代表品牌、“长春大米”的领军品牌,“德惠小町”能获得如此认可,离不开品牌建设的持续发力。2017年,德惠市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优质小町米之乡”称号;2023年,“德惠大米”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产业发展注入“金字招牌”。
品牌建设,始于品质管控。德惠市建立绿色水稻种植基地,80%的稻田实现有机肥替代化肥,20家大米企业的35个产品通过绿色、有机认证,其中绿色大米年产量36万吨,有机大米2万吨。“我们的大米要经过18道加工工序,从稻谷到成品全程可追溯,每一袋米都能查到种植地块、施肥记录。”在松江佰顺米业的生产车间,现代化生产线正开足马力,透明的生产流程让消费者一目了然。
为让品牌“走出去”,德惠市创新营销模式,线上线下齐发力。线下,组织企业参加长春农博会、上海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展会,“德惠小町”多次斩获金奖;线上,鼓励企业、合作社在京东、天猫开设店铺,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展直播带货。
深加工,则让品牌附加值“再升级”。德惠市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主线,推动水稻产业从“卖原粮”向“卖产品”“卖服务”转变。全市36家稻米加工企业纷纷发力精深加工,开发出有机米酒、米糠油、婴幼儿米粉、稻米保健品等20余种产品,让水稻“全身都是宝”。在盛亿达米业新建厂房,碎米经过深加工变成了高端米酒,米糠提炼成米糠油,附加值提升3-5倍。“以前碎米没人要,现在1吨碎米能加工出500斤米酒,利润翻了几番。”企业负责人介绍,2024年全市水稻深加工产值突破8亿元,产业链条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