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郭小宇
每到白露时节,参乡抚松最热闹的季节便来了。
走进抚松县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参香扑鼻、人声鼎沸。参农推着一筐筐鲜参入市,客商穿梭其中,挑选、议价、成交,场面繁忙有序。
“现在一货一签,明码标价,大家买得放心,我们卖得舒心。”种参三十多年的董延玲谈起如今的市场,眼里满是喜悦。
几年前,这里还存在价格混乱、交易无序的问题。如今,抚松县组建11个专班,常态化开展整治行动,规范交易流程,推动市场提档升级。2024年,全县人参全产业链交易额达186.4亿元,占全国总量的80%。一个更加公开透明、井然有序的市场,正成为抚松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起点。
产业升级
从“原字号”迈向“高精尖”
市场兴旺,根基在产业。抚松县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绿色生产、优质优价”,构建起从种质保护、良种繁育到标准化种植、绿色管护的完整链条。
在百亩种质资源圃里,200余份珍贵的人参种质资源被妥善保存,被参农称为人参的“基因库”。正是这片土地,让“福星1号”“延丰2号”等6个优质新品种相继问世,5个新品种获得权证书,2个西洋参新品种通过审定。吉林参博士福星种苗有限公司申报的126亩高质量园参基地、吉林参王植保科技有限公司扩繁的120亩苗圃,以及沿江林下参专业合作社续种培优的500亩土地,都在不断壮大产业的根基。
与此同时,科技的力量让这片古老的产业焕发出新活力。全国唯一的人参气象服务中心落户抚松,为参农提供精准监测和农时指导,相关科普活动还入选“全国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示范案例。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联合攻关,开发出参茸肽、人参面膜等十余种专利产品,实现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绿色生产与科技支撑“双轮驱动”,抚松人参正从“原字号”迈向“高精尖”。
金牌效应
人参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
有了坚实的产业支撑,品牌的含金量才能真正提升。“抚松人参”区域公用品牌估值已达206.32亿元,连续入选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排行榜和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今年,又作为典型案例进入第三批农业绿色发展名单,成为全国生态产业融合的样板。
在品牌建设上,抚松县不仅有声量,更有实质。全县23家企业、163种产品加盟“抚松人参”,29个原料基地通过认证;37项团体标准覆盖繁育、加工、流通全过程,让“抚松人参”的品质有了制度保障。
品牌的价值在市场上得到验证。华润三九、恒康生物等知名企业入驻园区,推动产品集中展示,设立专柜和体验店,让人参走进寻常百姓的茶饮与养生。无论是在药交会、农博会还是链博会上,“抚松人参”总能以崭新姿态亮相,赢得业内外广泛关注,金字招牌正越擦越亮。
文化添彩
非遗传承彰显参乡魅力
文化,是抚松人参最鲜明的灵魂。抚松县持续厚植“林海参乡”底蕴,通过一系列节庆与活动,让人参文化在传承中不断焕发新活力。
在“老把头节”活动中,参农在庄重的祭祀中祈愿丰收,延续着代代相传的古老礼俗,也为新一年的人参产业发展定下文化基调。林海参乡文化展,以文献、影像和非遗实物全景呈现人参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故事,非遗体验区和养生互动区人气高涨,让文化真正融入群众生活。
盛夏的“品山河”系列活动,以山水为景、人参为媒,融合特色市集、非遗体验和文旅推介等多元场景,展示参乡魅力的新表达,吸引了众多游客沉浸式参与。
进入九月,人参文化迎来全年最热烈的时刻。第39届中国·抚松长白山人参节、万良市场开市节与传统开秤节相继登场,万人齐聚参乡,共赴盛会。尤为瞩目的“参王大赛”,以传统“投豆评参”重现百年礼俗,让产业竞技与文化盛典相得益彰,也把“抚松人参”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推向新的高度。历经39届的积淀,人参节早已成为抚松走向世界的一张响亮名片。
如今,长白山采参习俗、人参故事等非遗项目不断延续,“人参+非遗”“人参+康养”“人参+旅游”持续拓展。文化与产业交相辉映,不仅擦亮了“抚松人参”的金字招牌,也让群众在节庆、展览和夜市中切身感受到产业振兴带来的光荣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