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屎,也叫耵聍,是人体外耳道皮肤的正常分泌物,主要由耵聍腺、皮脂腺、汗腺等腺体产生的油性物质,以及耳道上皮的脱落细胞、灰尘、细菌等混合而成。
耳屎的颜色、质地和量因人而异,有人是干性,有人是油性,有的人少量,有的人是多量的,这和个人的体质、饮食、环境等因素有关。
耳屎可以保护外耳道,防止水分、异物、昆虫等进入,维持外耳道的酸碱平衡,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预防外耳道炎症。
正常人并不需要采耳,也不提倡自己采耳,更不要到非专业场所采耳,健康的耳朵分泌耳屎会随着咀嚼、吞咽、头部运动等自然地向外耳道口移动,然后自行脱落或者用棉签轻轻擦拭掉。
但是有些人由于耳道分泌物过多或过稠,需要定期清理耳道,最好请专业医生或采耳师使用合适器具来完成。
采耳的感染风险不可忽视
损伤耳道皮肤和鼓膜:在采耳时,如使用的工具或物品不当,或者操作不规范,可能会刮伤或损伤耳道皮肤和鼓膜,导致疼痛、出血、感染等问题。
增加耳部感染的风险:采耳可能会引起细菌或真菌感染,导致炎症和疼痛。特别是在公共场所采耳,如果器具没有消毒,或者消毒不彻底,容易造成交叉感染,传播一些通过体液传播的疾病,如乙肝、艾滋病等。
增加耵聍栓塞的概率:采耳可能会将耳屎推向耳道深处,形成耵聍栓塞,影响听力,甚至可能会损伤鼓膜,导致鼓膜炎或鼓膜穿孔,引起化脓性中耳炎。
三类人群不建议采耳
孩子。孩子的耳道皮肤比较娇嫩,耳道较窄,鼓膜较薄,容易受到损伤,而且小孩子不够配合,容易乱动,增加了采耳的难度和危险性。婴儿要尽量避免液体流入耳朵,如乳液、沐浴液、水等,洗澡过程建议用棉花塞住婴儿耳朵,洗完澡摘下,不要随便给婴儿掏耳朵。
耳部有炎症或伤口的人。如果耳部有炎症或伤口,如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等,采耳可能会加重病情,延误治疗,甚至引起并发症,如听力下降、耳鸣、头晕等。
耳部有肿瘤或异物的人。如果耳部有肿瘤或异物,如外耳道乳头状瘤、外耳道异物等,采耳可能会刺激或损伤肿瘤或异物,导致出血、感染、恶变等,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