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05

涓滴细流汇成河

——我与《吉林农村报》的故事

2025年08月09日

徐连贵

我与《吉林农村报》结缘已经有四十多个年头了。

这话说起来有点长。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天,我给用旧报纸糊墙的五大伯帮忙打下手,不经意间在一张《红色社员报》上看到一篇关于我即将入学的怀德县凤响二中植树造林的报道。这篇百十多字的新闻稿用漂亮的花边圈起,十分醒目。新闻稿的末尾括弧里署名杨俊峰(后来成为《公主岭报》的记者)。接着我把那摞报纸挨排浏览了一遍,竟然又发现几篇杨俊峰采写的关于凤响二中校园活动消息的稿件。我当时想,这个杨俊峰是记者吗?

新学年开始,我上了凤响二中,不曾想教我们语文课的老师就叫杨俊峰!当我得知那个在报纸上发表很多稿件的杨俊峰就是眼前这个杨老师时,激动得简直无法形容。从此我爱上了写作文,也爱上了阅读《吉林农村报》。每次新报一到,我就迫不及待地从头版看到副刊,遇到喜欢的稿件和副刊,就央求管报的五大伯把这张报纸留给我。

读报时间长了,特别是看到杨俊峰老师经常发表稿件,我也偷偷模仿写稿,然后投往报社,结果投出的稿子却如石沉大海无消息。正当我有些灰心的时候,竟接到编辑于庆云的来信。当老师拿着报社来信问是不是寄给我的时候,这对于一个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多么震撼的大事件。看着印有红色报社字样的牛皮纸信封和绿色报标的信笺,我激动得不行,把不到两页纸的信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于老师在信中大致说没有采用我所投稿件的原因是我老跟着别人后面写,不新鲜了。要想上稿,就要写别人没有写过的东西。他大概以为我是老师,便问了我的一些教学工作情况,并鼓励我多为报社投稿。我赶紧又写了一篇稿子,并附上一封回信。几天后,《吉林农村报》就刊发了我写的第一篇新闻报道——《保管员管报》。那一年,我十五岁。

后来不久,又接到于老师的来信,他在信中鼓励我多给报社写稿之后,委婉地劝说我作为学生,还是应该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可我当时写稿热情高涨,不能自拔,课余时间到处向大人打探各种新闻事件,然后写成稿件投出。功夫不负苦心人,我写的《中秋节慰问老干部》《汲清香结婚用步量》接连见报,更激发了写稿热情。同时,我开始写散文诗歌小说往报纸副刊和文学杂志投,有一些竟然发表了。这些“豆腐块”,就像涓滴的溪流,悄无声息地汇聚着,滋养着我的写作梦。

值得一提的是,几年后的高考,120分的语文卷子,我竟得了108分!

在大学,我成了校报主编。大学毕业后,我被挑选到当时的满洲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局,现在的满洲里海关,成为一名威武的国门卫士。工作三十多年来,我始终没有放弃业余写作,曾先后发表弘扬边关人坚守奉献事迹的通讯报道数百篇,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艺作品百余篇。真可谓涓滴细流汇成河,无限情怀难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