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英学
岁月的田野里,有一片“黑土地”,那就是《吉林农村报》黑土地副刊。而我呢,就像是黑土地副刊里那株特别的 “庄稼”,深深地扎根于此,在雨露的滋润下,枝繁叶茂、茁壮成长,这便是我与这片“黑土地”的不解之缘。
初识《吉林农村报》,还要追溯到三年前。那是一个秋日的午后,我去前郭县政府办事,由于平时就喜爱看书读报,在收发室翻看报纸时,偶然间看到了《吉林农村报》黑土地副刊,一种久违的对副刊的喜爱感和亲近感让我喜出望外。我当时就用手机把黑土地副刊照下来,回家仔细阅读琢磨。不久,第一篇散文《故乡的大岗子》便在黑土地副刊上发表。接到报纸后,我欣喜若狂,反复阅读了好几遍,几天几夜都处在兴奋之中。
《吉林农村报》的黑土地副刊,就像我儿时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有我远方的父老乡亲,有我父亲、母亲年轻时的身影,有我童年时期的伙伴,还有我曾经住过的老宅、菜园、大柳树、小河和鸡鸭鹅狗……
就这样,我怀着对故乡的无限深情,把《吉林农村报》黑土地副刊当成倾注情感的“家园”,开启了坚持不懈创作乡土散文的全新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黑土地副刊把我一次次地与远方的故乡拉近了距离。我儿时在乡下的感受,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当下农村生活的所见所闻,都借助这块“黑土地”分享给更多的人。每一次看到副刊上有了自己的名字,我的心都像是被春风吹拂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
《吉林农村报》有了电子报之后,每个周五的晚上,我都要把手机放在枕头边,方便在午夜12时提前看到黑土地副刊的电子版。看到报纸上一次次出现自己的名字,那种激动、兴奋仍和三年前一样,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虽然住在城市里,但我的目光经常往田野里眺望,喜欢吃乡野菜,吃粗粮,更喜欢乡下的自然风光,有机会就去乡下转一转,寻找文学创作的灵感。去年刊登在黑土地副刊上的《乡下土道是故乡》,就是多次穿行农村乡道后创作出来的。
几年来,《吉林农村报》黑土地副刊也见证了我文学创作的成长。从最初稚嫩的文字,到逐渐成熟的表达;从对农村生活的肤浅认知,到深刻理解这片黑土地的风情与魅力。它一直陪伴着我,给予我支持和鼓励,让我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坚定地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三年多来,在编辑老师的辛勤帮助下,我在黑土地副刊上发表散文30多篇,其中有一半的文章被刊发在版面的头题,诸如《葫芦架下葫芦情》《故乡的毛葱》《马莲花开粽子香》等文章,均受到同行的认可和点赞。
现在,每当我翻开新的《吉林农村报》,那些熟悉的版面、亲切的文字,都像是老友的问候,让我备感温暖。这份报纸不仅是我了解农村生活的窗口,更是我与这片黑土地建立深厚情感的纽带。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吉林农村报》还会继续陪伴我,见证我创作更多关于黑土地的故事,而我,也会继续在这片黑土地上耕耘、收获。
《吉林农村报》黑土地副刊,是我的文学家园,是我永远值得信赖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