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05

我是在“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

2025年08月09日

曹景常

生平接触的第一张报纸,是1978年的《红色社员报》。

那年我十岁,春天的风还带着料峭寒意,尽管国家尚未明确放开政策,但许多生产队已搞起副业。父亲作为村里出色的铁匠,成了生产队烘炉的掌钳师傅。那座小烘炉主要为国企加工零件,虽不喧嚣,却实打实增厚了集体家底——每个工分的分值从0.25元涨到1.25元,社员首次拿到分红,生产队还特意派采买员去长春买回一台九英寸电视机。这在十里八村,可是石破天惊的大事。

公社的新闻报道员将红星二队靠烘炉致富的事写成稿件,竟真在《红色社员报》刊登了。因这消息与父亲掌钳的烘炉紧密相连,刚读小学二年级的我,就此遇见了生命中第一张报纸。

再相逢已是十一年后的1989年春。作为热爱文学的乡村中学生,我去新发路与斯大林大街交会处的《中学生博览》送稿,路过吉林日报社大楼时,被楼下阅报栏里的《红色社员报》吸引,副刊上满是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我突然想起挎包里装着的农村风情小诗,竟顾不上原定行程,径直走进报社大楼。门卫大爷指引我找到副刊部,一名中年编辑老师耐心读了我的诗,既鼓励我的热情,也指出文字浅显直白的不足,还细致讲解了农村题材的写作要点,最后留下一首《希望之箭》说“试试能否编发”。

后来我和同学进城照相,特意绕到阅报栏前寻找自己的名字,却只收获失望。直到那年夏天,高考落榜的阴霾几乎将我吞噬时,我突然收到《红色社员报》的样报——我的诗发表了!不久后7元稿费寄来,这不是我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稿费似乎也微不足道,却是我首次在农民自己的报纸上发声,更是我青春暗淡时刻最暖的光。

从那以后,农活再忙也没磨灭我的文学梦。《红色社员报》后来相继更名为《吉林农民报》和《吉林农村报》,而我在它的“黑土地”副刊上发表了近百篇散文、诗歌、剧本,有些还在文学评奖中获奖。每当创作遇挫想放弃时,总会想起父亲的烘炉、首篇发表的小诗,想起这份报纸给家乡和我的鼓舞——脚下有如此肥沃的文学“黑土地”,怎能停笔?如今回到村庄,听到新鲜故事,第一念头仍是“该给‘黑土地’副刊写篇稿子”。

这份坚持让我从乡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人民日报》《星星诗刊》等数百种报刊发表数百万字作品,出版《乡村振兴到我家》《种梦手记》等十余部专著,成为省作协和中国作协会员,还走进鲁迅文学院进修,2023年还被吉林省作家协会文学院聘为签约作家。

我的笔名庄稼汉,2015年获全国首届农村题材微广播剧一等奖时,《长春日报》的访谈标题叫《庄稼汉的黑土地情怀》——这情怀里,既有对东北黑土地的眷恋,更有对《吉林农村报》“黑土地”副刊的感恩。

回望来路,是这片铺展在报纸上的“黑土地”,让乡村少年的文学梦生根发芽,最终照进了现实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