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的阳光,如融化的金子般洒满榆树市红星乡红星村的田野。葡萄架下,藤蔓间垂落的串串葡萄,紫的深沉、绿的透亮、红的娇媚,展现着这片黑土地的丰饶。空气中弥漫着玫瑰香的馥郁、蜜汁的醇厚、巨峰的浓甜……交织成乡村振兴的生动气息。
藤蔓间的日子:
从泥土里长出来的甜
清晨五点,种植户赵中利的大棚已蒸腾起潮湿热气。他踮脚拨开蜜汁葡萄叶片,指腹轻触薄薄的果粉——这是判断成熟度的“密码”。妻子黄淑荣正将刚剪下的玫瑰香葡萄装进盒子,指尖沾着晶莹汁水:“你闻这味儿,城里客户就认这个,说比香水还醉人。”
他们的10栋大棚如同“甜蜜实验室”。青翠的藤蔓间挂着琥珀色的蜜汁葡萄,糖度计显示18.5;西边的夏黑紫如墨玉,是电商订单的“爆款”;中间的玫瑰香,专供周末前来的自驾游客。“以前种玉米,风调雨顺每亩也就千把块。现在这棚葡萄,年收入顶过去五六年。”赵中利算着账,指节上还留着修剪藤蔓时被划伤的印记。
同样是种植户,曹艳波有自己的“种植学”。她的藤引葡萄顺着水泥桩爬成绿色拱廊,果粒大如鸽子蛋,“巨峰”在阳光下泛着青紫色的光。“地栽讲究‘慢养’,让根往深里扎。”她蹲下身拨开垄间碎草,土里埋着发酵好的羊粪,“宋书记请来的专家说,这叫‘生态循环’,葡萄味儿正,回头客一年比一年多。”
领头人的算盘:
“小葡萄”做成“大文章”
在村部档案室,村党支部书记宋继同翻出多年前的照片:当时村里只有零星几户种葡萄,品种杂、销路窄,果子烂在地里是常事。
这名皮肤黝黑的村支书,手机里存着所有种植户的号码,备注详细到“张三家缺钾肥”“李四家葡萄该疏果了”。
他的关于品种关、技术关、销路关的“振兴三策”如今已挂在村头宣传栏。
“100户,800万元收入,这不是数字,是家家户户的底气。”宋继同指着墙上的规划图,红色箭头从葡萄园延伸向保鲜库和包装车间,“下一步发展深加工,做葡萄汁、葡萄干,让‘红星味道’走得更远。”
乡村的新生:
从“卖果子”到“卖风景”
午后的采摘园里,孩子的笑声惊飞了葡萄架上的麻雀。来自长春的游客举着刚摘的玫瑰香自拍:“朋友圈刷到这的采摘节,特意带孩子来体验。这葡萄比超市买的新鲜,还能亲手摘,值!”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红星村已成常态。秦高洁的大棚旁搭起凉棚,摆着自家园子里种的蔬菜、晒的干豆角和土豆干,成了游客歇脚的“农家乐”。“以前男人在外打工,我守着孩子种地。现在守着葡萄架,钱不少挣,还能陪孩子长大。”她的话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近年来,村里回流了30多个像她这样的“归雁”。
夕阳西下,最后一班快递车驶出村口,车厢里的冰袋守护着葡萄的新鲜。曹艳波在地头插上最后一块防鸟网,赵中利夫妇在大棚里清点明天的订单,宋继同则在灯下修改着明年的种植计划。葡萄藤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无数条线,一头连着泥土里的希望,一头系着远方的市场。
这八月的甜蜜,早已超越味蕾的体验。在红星村,每一颗葡萄都在诉说:乡村的振兴是扎根土地的智慧,是抱团前行的温暖,是如葡萄藤般向着阳光、节节攀高的日子。
一颗小葡萄,甜在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