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的风掠过松嫩平原边缘的白城市洮北区的大地,裹挟着独特的辛辣味道穿过金祥乡东风村的田垄。100多名身着蓝布衫的村民正弯腰采收白皮大瓣蒜,饱满的根茎从黑土中挣脱出来,在阳光下折射出珍珠般的光泽——这是属于东风村的“黄金时刻”,也是一瓣蒜撬动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从田埂到地头:破局者的十年深耕
蒜农王金龙的手掌布满老茧,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泥渍。这名守着70亩蒜田的汉子,正用拇指和食指捏着蒜瓣比划:“你看这瓣型,得像婴儿拳头似的饱满才合格。”十年前他第一次把蒜种播进地里时,绝不会想到这片黑土能长出“金疙瘩”。
彼时的东风村还困在“玉米一统天下”的种植惯性里,零星几户种蒜的农户,亩产不过两万斤。
王金龙带着从山东蒜农那里学来的“深沟高垄”技术,在自家三分薄田里做实验:调整行距至40公分,改用腐熟的羊粪做底肥,独创“三浇三控”灌溉法。“最险的是2018年倒春寒,我连夜给蒜田搭起塑料棚,守着温度计熬了三宿。”如今他的蒜田亩产稳定在5万斤,相当于在相同土地上凭空多生了一倍的财富。
“以前农闲时只能蹲墙根晒太阳,现在跟着金龙种蒜,一天200元现结,还离家不远,日子是越来越好了。”郭永宵把刚领到的工钱仔细折进手帕,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意。
从泥土到市场:品质铸就的金字招牌
凌晨四点的东风村路口,董绍武的运输车已经装满蒜袋。作为跑遍周边五县的代收商,他的手机里存着20多名大客户的紧急订单。“金祥蒜耐储存是出了名的,放三个月不发芽、不糠心。”他随手拿起一头蒜,剥开的蒜瓣像白玉棋子般整齐排列,“王金龙家的货更是硬货,能卖出比普通蒜高三成的价格,南方客户都提前打款等着。”
这份底气来自金祥乡独特的“土法智慧”。农技站的老技术员发现,当地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加上松花江支流浸润形成的弱碱性水质,种出的大蒜总黄酮含量比普通品种高。
更绝的是“蒜菜轮作”老法子:收完蒜立刻种白菜,白菜的根系能吸收蒜残留的硫化物,而蒜分泌的杀菌物质又能减少白菜病虫害。“一亩地两季收,算下来比单种玉米多挣四倍。”王金龙给记者算了笔账,今年他家70亩地仅大蒜就收入近40万元。
如今,全乡种蒜已扩展到1200亩,参与农户增加至180余户,大蒜总产值超500万元。这些数字像一颗颗饱满的蒜头,垒起了金祥乡的产业基石。
从现在到未来:产业链上的乡村图景
“光卖蒜头不行,得让蒜能‘变身’。”副乡长刘洪鹏介绍,乡里打算调整产业结构,引进一家蒜制品企业,附加值能翻几番,延长产业链条,还能解决储存难题。这个想法让郭永宵这样的农户充满期待。
夕阳西下时,王金龙的蒜田里人们仍在忙碌。采收的大蒜被装进网袋,等待着启程运往全国各地。远处,几台播种机正轰鸣着种下白菜籽,新的希望在翻涌的泥土里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