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05

童年的端午节

2025年05月24日

李雁春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每当念起这句诗,童年的端午节便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在我的记忆深处徐徐展开。那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弥漫着浓浓民俗风情的节日,承载着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尤其是奶奶为我们准备的五彩线、煮鸡蛋,还有挂纸葫芦等充满传统韵味的习俗,更是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间。

在童年的时光里,端午节总是带着一种别样的期待。还未到节日,奶奶就开始忙碌起来,为这个传统佳节精心准备着各种物品。

五彩绳是端午节的吉祥物,又称五彩丝、五彩线。小时候我并不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系五彩绳,就是觉得很好看很好玩,小伙伴到一起都要伸出手脖“显摆”一番。奶奶说系上五彩绳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据说每个人的五行都不是十全的,五彩绳能够补充所缺之行。在古代也把五彩绳叫“长命”,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线编结成绳,有的系在小孩的脖颈上,有的系在小儿手臂上,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小时候过端午节吃煮鸡蛋给我的记忆要比系五彩绳印象更深。端午节的早晨起来,奶奶或母亲已经煮好一盆鸡蛋等着我们,又在煮面条打荷包蛋。我家人口多,煮鸡蛋一般都是分着吃的,老姑、我和大妹、弟弟,我们一人几个,吃饭时吃的是“公共”的,自己分的要留起来,有时留到两三天还舍不得吃。

端午节吃煮鸡蛋的习俗没见有史料记载,我觉得这一习俗应该是来自于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我们小时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有些地方还食不裹腹,农民家庭只在来了客人或者逢年过节能吃上大米白面,算是改善伙食了。

过端午节的煮鸡蛋里还有画了记号的,那就是五月初一那天下的鸡蛋。我记得奶奶最看重小鸡初一下了几个鸡蛋,初一那天傍晚会挨个鸡窝掏,掏完后数一数,用我们的铅笔或者染衣服的颜料做上记号。奶奶说吃初一下的鸡蛋大人孩子肚子不疼。我想,这就是奶奶盼着五月初一小鸡多下几个蛋的原因吧,为的是一家人都能吃到初一的煮鸡蛋,都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奶奶对我们的爱,一直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家乡过端午节的另一个习俗就是叠纸葫芦。每年过年时奶奶都要把剪挂钱的五彩纸留出几张,就是等到五月节叠纸葫芦。二姑和老姑手巧,都会叠,根据要叠的葫芦大小,把大张的五彩纸裁成大小不等的方块,左折右折几下就成了。然后从葫芦口吹气,折叠的色纸慢慢鼓起来就成了方方正正的纸葫芦。再把裁下来的色纸边角余料折叠后剪成纸穗儿粘贴到葫芦的两个“耳朵”上,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完美的纸葫芦。最后把纸葫芦挂在事先采回来的艾蒿或者柳枝上,插到屋檐下、窗户上和屋门、院门旁。

关于挂纸葫芦的寓意说法,我觉得应该是用于辟邪免灾。在我们东北地区,端午时节葫芦还没开花挂果,自然就不能挂葫芦来驱灾辟邪和收集福气。好在劳动人民有智慧,没有自然长成的葫芦,那就动手叠葫芦,五颜六色的纸葫芦配上艾蒿、柳枝,不仅能起到真葫芦的“功效”,还对房舍是一种装饰和美化,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由此,挂纸葫芦的习俗在北方传承下来,成为端午节一道靓丽的风景。

童年的端午节,是我心中的一片净土,它承载着我童年的欢乐和梦想,也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虽然很多传统习俗都在逐渐消失,但我希望这些美好的习俗能够永远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