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05

母亲的缝纫机

宋晓慧

2025年05月10日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那时的生活写照,衣服经常要缝缝补补、翻新改造。孩子的衣服不仅要做大一码以备多穿几年,还要把穿的又旧又小的衣服传给弟弟妹妹。缝纫机是当时的家庭四大件之一,是需要凭票购买的奢侈品。

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从没穿过哥哥“下岗”的衣服,看到小朋友的衣服都打着补丁很羡慕,便央求妈妈把我的裤子“做旧”,接个裤角或者在膝盖位置缝上两块补丁。1972年夏天,我参加学校组织的重要活动。为了配合这次活动,母亲特意为我做了三件衬衫,一件杏粉色,一件玫粉色印花,还有一件是湖蓝色白点,这三件衣服让同学羡慕且铭记几十年。

穿母亲做的衣服长大,每件都是精工细作而成。一件普通的衬衫,衣领剪成两片,后面也像前面一样有领角,领边缝上金线、银线,领口加上飘带,衣兜绣个小花……即使是普普通通松紧腰的裙子也会在裙腰处多缝几条线,增加宽度和褶皱,与众不同。

每当母亲做新衣服的时候,我都会守在缝纫机旁,看她熟练的挂上线、绕底线,将梭芯装进梭芯套,“咔嚓”一下装进梭床,合上推板,引上底线并抻出一尺多长,按下压脚,最后右手转动转轮,双脚一前一后踩踏板,启动缝纫机,全套动作迅速、神奇。缝纫机嗒嗒的声音时快时慢、针脚随着手时直时弯;随着线轴的转动,一条丝线上下跳跃着,一针针、一行行将上下两块布缝合在一起,很快就做出一件漂亮的新衣裳。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家里的被面、床单、枕套、窗帘、门帘、椅垫等都是母亲设计、裁剪、缝制的。窗帘上方缝上“狗牙边”,床边做一块水粉色的小围单,长度和床一样,宽60公分左右,底边像百褶裙那样打着褶,既卫生又美观,左邻右舍看了都赞不绝口。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母亲给孙女、外孙女做了两件一样的外套,现在重孙女穿上依然时尚。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母亲的缝纫机在欢快的转动中记录着我们的成长和幸福时光。如今脚踏式缝纫机早已不再被家庭渴望和拥有,但它是我心底最温暖的时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