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曙光湖情思
沈永富
日期:2025年07月18日 来源:吉林城乡网

眼前,是一座烟波浩渺的人工湖,名为曙光湖。这里毗邻梅河口市区,城里人常来这里观光、垂钓、品鱼宴。放眼望去,湖面波光粼粼,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远处鹭鸟翻飞,青山如黛,令人心旷神怡。

“当年,全国劳模吴凤岐带领大伙建起了曙光湖,多少年过去了,这里的水源仍灌溉着上千亩良田,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啊!”岸边,一名老者向游人讲述曙光湖的“前世今生”。

穿越时空,追忆历史,那是一个拼搏创业的火红年代。

1947年,六八石(现为安乐村)获得解放,热血青年吴凤岐更是英气勃发,把满腔热情投入到“土改”工作中,因为工作出色当选为农会主席,并光荣入党,不久当选为党支部书记。

1948年,春风送暖,冰雪消融,给万物带来生机。此时,互助合作运动已在全国掀起,吴凤岐带头走农业合作化道路,他发动左邻右舍的乡亲,组建互助组,运用人、畜、农具互相换工模式,实现互助互利,合理分配,当年便显现出优越性,粮食平均亩产达到235公斤。这一举措,为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树立了榜样。当年,他被评为县、省劳动模范。

1951年,乡亲们认识到互助组的优势,纷纷申请加入,互助组发展到27户。

在北方人“猫冬”的日子里,吴凤岐参加了辽东省政府组织的劳模参观团,去各地参观机械化农场,学习先进农业生产经验。返乡后,他创办了“吴凤岐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在全省农业战线竖起一面旗帜。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1953年2月,在中共海龙县委的倡导和扶持下,吴凤岐组织成立了辽东省第一个集体农庄——曙光集体农庄,他当选为农庄主席。

当时,村外有条小河,春秋两季,河水清澈。每逢夏季,一遇连雨天,河水猛涨,有时淹没或冲毁沿河两岸的庄稼。面对这一情况,吴凤岐和大家研究,决定在这里修筑一座水库。1954年,他带领大家踏查、勘测,设计绘制图纸,随后,带领干部群众风餐露宿,加班加点施工……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建起了当地第一座水库,命名曙光湖。曙光湖的建成,保证了灌溉水源,又避免了河水泛滥成灾,成为当地一处优美的风景区。

开发水田,创造先例。曙光湖建成后,吴凤岐带领干部群众开垦水田1600亩。为了提高效益,他发挥朝鲜族农民拥有水稻种植技术的特长,聘请他们做技术指导,把水稻亩产由240公斤提高到270公斤,家家户户吃上了香喷喷的大米饭,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吴凤岐一心想着集体。建成曙光湖后,他又带领大家修了几座小水库。斗转星移,时光飞逝,现在这些水利设施仍旧发挥着效能,为人们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福祉。

奋斗不息,创业不止。1956年,吴凤岐领导的集体农庄与周边的一些初级社合并,组建成有1000多户、6000多人口的曙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吴凤岐组织成立曙光农机站,配备多台拖拉机、犁耙、播种机等农用机械。1955年,他发动群众兴办集体实业,利用荒山瘠薄地栽植果树1200多棵,把涝洼地改成养鱼池,当年捕鱼1000多公斤。随后,他又带领大家成立林场、粮食加工厂、榨油厂、稀土矿、良种场、饲养场……这些实体的建立,使公社集体收入大幅度攀升,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

曙光,催人奋进。吴凤岐不畏艰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的精神如同耀眼夺目的曙光,永远闪耀在人们心中。


初审:张立蕴

复审:韩铁英

终审:曹梦南


0
责任编辑:张立蕴
相关信息
吉 林 城 乡 网 版 权 所 有 ,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所有: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投诉举报电话:0431-88600732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地址:长春市高新区火炬路151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2120180023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