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暖心房”里说幸福
吉林日报记者 栾哲 赵广欣 杨悦 邹鹏亮
日期:2020年10月23日 来源:吉林日报

风停了,雨住了,太阳虽然还隐在云后,但已迫不及待地射出几缕光亮。

乌兰村恰好就被笼罩在这光亮里。于是,白的墙、红的瓦、绿的树、粉的花,格外亮丽,连路面也如镜面,照得出人影儿。

“欢迎你们,天有些凉,快进屋喝口热乎水!”代桂荣站在家门口,穿得厚厚的,笑吟吟地迎接记者。在她身后,掩在庭院绿意盈盈之中的,是一幢崭新的砖瓦房。

“这岂止是砖瓦房,这是我们的‘暖心房’。”曾经饱受危房困扰的代桂荣如今美滋滋的,“以前住的是30多年的泥草房,总担心会不会哪天塌掉。现在外面风再猛、雨再大,我这心里也安稳着呢。”

“房是政府给盖的,灯泡都不用自己安。住得好,心里敞亮,活得也有精气神。”盘腿坐在“暖心房”里,年过六旬的代桂荣说起了自己的幸福,“今年种了两垧绿豆收成不错……我家老头当护林员还有工资拿……还有光伏、养猪的分红……一年几万元的收入,我们老两口的日子滋润着呢。”代桂荣笑得合不拢嘴。

笑容挂在老人的脸上,幸福埋在通榆县脱贫户的心里。

17个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21.8%;近3万套泥草房,村屯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饮用水含氟含锰,群众难喝上放心水……

这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前,通榆县的现实写照,脱贫难度可想而知。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沉重的脱贫担子并没有压垮勤劳勇毅的通榆人民。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这一中心任务,扭住危房改造、饮水安全的扶贫措施“牛鼻子”,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通榆聚焦精准、踏实肯干、集中攻坚,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含金量十足的答卷:2019年底,贫困发生率已骤降至0.075%。4月1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发出公告,批准通榆县退出贫困县行列。

至此,通榆县实现了“户退出、村出列、县摘帽”的目标,为全面小康的顺利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民心工程”扮靓美丽乡村

崭新的住房整齐划一,笔直的道路伸向远方,走进改造后的通榆县各村屯,眼前呈现的是一幅幅美丽的新农村景象。

离代桂荣家不远,便是村民徐玉兰家。同样是干净的客厅、锃亮的灶台、整洁的卫生间,徐大姐的家俨然城市住房的模样。

“过去的两间土房都要塌了,再看现在这房子,真是天上地下!”徐玉兰笑着说,“我总开玩笑说,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不吃饭都不觉得饿。”

危房曾是通榆县贫困户的一块心病。

来到边昭镇边昭村时,天又要下雨了。朱明清收拾完晾晒的衣服,不由自主地站在院里,看着屋顶发呆。他住的房子也是一幢崭新的大瓦房。

“以前的泥草房总漏雨,所以现在一到下雨天,还是忍不住看看屋顶。”朱明清笑着说,“危房住了三四十年,落下‘病’了。”

老百姓的心病,就是脱贫攻坚战攻克的重要目标。通榆县脱贫攻坚战的头一炮,就瞄准了这块“硬骨头”。

1.2万名党员干部,172支驻村工作队,深入到全县各个村屯。第一件事,就是“以户查房”,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逐个核对身份、核验房屋。

“以户查房”的同时,解决危房改造的政策资金也落实到位。中央及省级补助不够的部分,全部由县财政承担。一分钱也不用老百姓花。

紧接着,全县几千支施工队争分夺秒,大干快上,导致县里一度出现“没有料、没有油,找块石头都发愁”的情况。

4年攻坚战,通榆县累计实施危房改造22554户,仅2019年就完成改造7223户,实现了安全住房率百分之百、群众满意率百分之百的“双百”目标。

民心工程暖民心,通榆百姓们津津乐道的除了“暖心房”,还有“幸福水”。

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红旗村位置偏远,水资源匮乏。由于井水含氟量超标,全村大部分人都长着一口黑黄松动的“黄板牙”。

57户村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喝上一口纯净的自来水。

通榆全县贫困人口2万余户中,因病致贫的18572户,占比70.1%,其中大部分患的是因饮水中铁、锰、氟超标引起的地方病和常见病。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2019年,县里把饮水安全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生命线”工程,推出了“建、改、防、清、治、管”6项综合性举措,开展了为期60天的农村饮水安全“大会战”。

去年5月,打井车开进了红旗村,打水源井、管网入户、盖井房、安装净水设备……一个月后,接电开闸,清泉般的井水顺着新修的管道流到了家家户户,流进了百姓心田。

累计投资3.16亿元,通榆县实现648处农村饮水工程供水保障率和水质合格率“双百”目标,饮用水用不上、不够用、不达标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易地搬迁开启幸福时光

“祖祖辈辈住荒原,人背马驮行路难,易地搬迁政策好,扎根脱贫天地宽……”坊间广为流传的一段顺口溜,表达了通榆人民脱贫摘帽后的喜悦。

来到边昭镇五井子村时,正是10点至11点,五井子村村部热闹非凡。志愿者们正在为小区居民免费理发、磨刀剪和代充燃气费。此举方便了百姓,也为他们节省了开支。

自从易地搬迁进新盖的楼房,这座远近闻名的“穷”村变了样。

村里搬迁前,成排的泥草房随处可见,房龄大多为三四十年。屋子里的设施也很简单,家家都是一个老炕柜,两面挂在墙上的大镜子,一个老式摆钟,家庭条件好的能有一台电视机。

破败的村庄让驻村第一书记纪德永心里酸酸的。“入屯的道路坑坑洼洼,遇到下雨天,汽车根本无法进屯入户。”

2016年以来,我省破解“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难题,决定将分布在东部长白山高寒山区和西部科尔沁沙地干旱盐碱沙化地区人口作为搬迁重点,实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此时,纪德永深深感到,改变村里人命运的机会来了。

经过通榆县精准识别与规划,五井子村与临近的铁西村、腰围子村一道,在边昭镇政府所在地北侧、231国道东选址建设起3村联建安置新区。作为通榆县在2017年实施的20个集中安置点中投资额度最高、占地面积最大的项目,安置新区总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覆盖边昭镇铁西、腰围子、五井子3个村,共20个屯、24个社,涉及常住人口1287户、3622人。

“全村原有贫困户182户,2019年末全部脱贫,多亏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如今村民们过得乐呵,还在小区里结交了新朋友。”腰围子村党支部书记付庆江欣喜地说,“村民们在2017年末搬到新家后,多年的生活习惯也随之改变。”

乔迁新居的喜悦,并没有冲昏大家的头脑,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的人们今后的生计成了许多人的牵挂。

“易地扶贫搬迁与土地增减挂钩相结合”,这是一条“新路”。一招至,全盘活。

2017年元旦,200余户乌兰花镇陆家村农户集体乔迁上楼,村民马晓红夫妻俩也是其中一员。站在新区的楼上,望着远处的家园旧址,他们的心里此起彼伏……

同年2月,陆家村实现了整村土地经营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耕地总面积1146公顷,成为全市第一个完成集体耕地股份化改造村。整村土地流转后,陆家村农户摆脱了土地细碎化经营的束缚,全村农户务工收入户均超过2.8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万元,是2015年的3.1倍。贫困户张福仁一家纯收入4.5万元,农户陆振江一家纯收入12万元。

而在2019年,陆家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73.4万元……

据统计,通榆全县共有15个乡镇31个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总投资32.68亿元,搬迁常住人口12615户、28670人,其中建档立卡人口4803户、9418人。

科技助力打造致富能手

“去年高粱每亩增产100多公斤,多赚四五十元。”

“为啥多赚了?”

“因为我用了扶贫科技小院的技术啊。”

“‘液体有机肥’?”

“对啊,这肥不但让庄稼增产,还能改土治碱。”

边昭镇五井子村刘海民的一席话,令记者对这个让村民增收的好手——“扶贫科技小院”充满了好奇。

在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展厅内,企业负责人毕见波为记者详细“解密”。

“五井子村村民韩先孝,以前因苦于没有技术,地产量也就1.1万斤,因收入不佳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在通榆县扶贫科技小院的帮助下,当年的玉米产量达到了2.17万斤,增产将近一倍,家里也顺利摆脱了贫困的‘帽子’。”毕见波对记者说道。

在扶贫攻坚的路上,通榆县的“扶贫科技小院”通过“扶贫科技小院+家庭农场”“扶贫科技小院+帮扶部门+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户”等模式,为广大群众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我们的示范田专门找一些不会种地的人,这样更能显出成效,带动更多的农民相信科学。”毕见波表示,从2016年开始,通榆县共选出21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将“高产、高效”示范田建在贫困户地里,共建成示范田2.1万亩,覆盖通榆县16个乡镇172个行政村的600多个自然屯。

近几年,“扶贫科技小院”逐渐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让贫困户成为致富能手。

乌兰花镇春阳村农民王天禹在“扶贫科技小院”的带动下,通过种植玉米实现稳定增收,他通过自身成功的经验,扶持带动30多户贫困户、50余户种植大户共同致富。

2016年以来,通榆“扶贫科技小院”捐款200余万元,用于帮扶贫困户发展农业生产,帮助贫困户实现增产增收,同时还为21名贫困户解决医药费20多万元,并累计资助30名大学生完成学业,这种“扶贫科技小院+”的模式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效果显著。

“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备加珍惜。”通榆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振兴表示,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要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助力通榆驶入发展快车道。

0
责任编辑:初慧
相关信息
吉 林 城 乡 网 版 权 所 有 ,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所有: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投诉举报电话:0431-88600732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地址:长春市高新区火炬路1518号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