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小蜜蜂大作为
——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产业扶贫结硕果
​ 王志
日期:2020年08月21日 来源:

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是东北地区唯一独立、公益一类的养蜂科学研究机构。承建国家级蜜蜂基因库、国家重点种蜂场、国家蜂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等平台。建所40年来,承担科研项目120多项,65项科技成果获奖,“黑环系蜜蜂选育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论文800余篇,出版著作37部,起草标准10余项。饲养蜜蜂1000余群,拥有科研仪器223件,蜜蜂人工授精技术国际领先。

2016年以来,在省畜牧局领导下,充分发挥特色产业扶贫优势,按蜂业发展规律,精准按“期”施策,先后配合省人社厅、省科技厅在柳河县、汪清县、龙井市建立蜂产业扶贫基地3个,饲养蜜蜂2363群,辐射带动贫困人口109人,均实现当年脱贫。全省蜜蜂饲养量2019年发展到38.5万群、蜂业产值5.4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10.6%和36.8%。积极扩大扶贫示范引领效应,为加快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了“小产业”的“大作为”。2019年,获得了吉林省事业单位脱贫攻坚“集体嘉奖”。

 

“前期”抓调研,突出措施精准到户

严格按照“六个精准”要求,结合我省东部山区资源禀赋优势,深入村屯实地调研,广泛宣传蜜蜂养殖投资小、见效快、强度低、生态环保等特点,开展逐户摸排,在充分尊重村委会和村民意愿基础上,建立了3个蜜蜂产业扶贫基地,制定最佳养蜂扶贫方式,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实现了90名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带动了19名贫困人口返乡创业,让贫困户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中期”抓技术传授,突出扶志扶智结合

省养蜂所注重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贫困群众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强化技术技能对精准扶贫的支撑引领作用。深入实施科技扶贫行动,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组建了产业扶贫工作队,无偿提供转化科技成果,免费提供技术、物资和良种支持,举办技术培训班、现场会,利用网络、声讯等多种方式开展远程指导,累计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16场次、现场培训会150余次、入村指导233次、588人次、569天,投入35万元,免费提供良种蜂王500余只,无偿为贫困户提供蜂箱等硬件设施1600台套,及时解决生产难题,有效规避疫病风险,确保收益稳定。

 

“后期”抓产销对接,突出生产增收高效

“养得好是基础,卖得好是关键”,引导扶持村集体合作社与蜂业公司合作对接,保底价包销,帮助贫困户获得稳定经营收入。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利用长春市农博会、“第一书记”代言展销会等各类展会,推广蜂蜜产品。积极打造柳河县“西腰沟”蜂蜜等地方特色蜂蜜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益。2016年以来,3个蜜蜂养殖扶贫基地累计销售蜂蜜94520公斤,实现产值283.5万元,带动贫困户获得经营性收入141.8万元。

 

“短期”抓示范引领,突出精神鼓励带动

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和选树养蜂致富带头人,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效应,带动周边百姓共同脱贫致富。如汪清县东台村贫困户81岁刘在龙夫妻主动申请养蜂,2017年利用政府8000元扶贫资金,购买10箱蜜蜂,当年蜂蜜销售收入7000元,新分群12箱,2018年繁殖到35群,实现综合效益1.5万元,受到巴音朝鲁书记的赞赏和肯定,新华网和多家媒体报道此事,省畜牧局还授予其“耄耋牧蜂、致富表率”牌匾。

“长期”抓集体合力,构建脱贫长效机制

省养蜂所抓住村集体这个“火车头”,引导帮助贫困村组建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集聚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辐射带动吸纳贫困户共同参与经营管理,建立标准化蜜蜂养殖生产基地。与贫困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提高了扶贫项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了蜜蜂养殖生产水平,解决了贫困户从事养殖的后顾之忧,为获得长期稳定收益提供了坚实保障,不仅帮扶脱贫致富,还带动了产业发展,2019年,汪清蜜蜂饲养量达到2.6万群,同比增长18.1%。柳河西腰沟村饲养量达1100群,成为全省蜜蜂养殖第一村。


0
责任编辑:迟瑞冰
相关信息
吉 林 城 乡 网 版 权 所 有 ,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所有: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投诉举报电话:0431-88600732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地址:长春市高新区火炬路1518号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