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深深扎根于土地
——丙字村第一书记蔺向志的扶贫故事
黄雨竹 本报记者 郭小宇
日期:2020年05月26日 来源:吉林农村报

丙字村位于乾安县所字镇,是省级贫困村。全村共有贫困户35户59人,由于土壤贫瘠,交通闭塞,祖祖辈辈穷了一代又一代,但在近几年的脱贫攻坚战中,丙字村的贫困户全部摘掉了穷帽子。就是这样一座多年陷入贫困恶性循环的小村庄,是如何实现脱胎换骨的呢?

记者随丙字村第一书记蔺向志一边走访贫困户,一边听他讲述村里的脱贫故事。

“一来到这个村,看到这里落后的面貌,我十分焦虑。”蔺向志对记者说:“最初这里没有客车通行,村里都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一到下雨天,西丙屯的学生就无法步行上学。见到这样的情景,我十分心痛,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切。”经过蔺向志的多方协调沟通,如今的丙字村不仅通上了客车,还修建了文化广场,村民们茶余饭后都来广场锻炼身体,西丙村也修建了水泥路,孩子们也能正常上学了,这让蔺向志感到十分高兴。

要想富先修路,建完了基础设施,蔺向志在村里挨家挨户走访贫困户,开始为丙字村的“穷病”寻方。结合村里的土地状况,加上所学的专业知识,蔺向志提出了适应丙字村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推进了丙字村的脱贫攻坚工作,还促进了秸秆还田,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难题。

丙字村因病致贫的孙德山就因这项技术迈出了脱贫的第一步。今年65岁的孙德山和老伴身患多种慢性病,被病魔摧残的身体无法支撑老两口下田地干农活,只能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第一书记来之前,我这一公顷地只能卖2000元,现在书记提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让我们村的土地增产增收,我这一公顷地能卖到4000元。”孙德山开心地说。

土地流转所得的收益只是孙德山一家脱贫的开始,想要脱贫不返贫,在蔺向志的鼓励下,孙德山开始搞起了庭院经济,养殖种植一起搞,绿色鸡、鸭、鹅蛋的售卖让孙德山年收入近万元。今年在第一书记的带动下,与企业签下订单,在自家院内空地处种植谷子,这又是一笔不少的收入。看着老两口的日子越过越好,蔺向志很是欣慰。

孙德山的脱贫经历,激励着村里的其他贫困户。脱贫不能“等靠要”,致富不可睡大觉。丙字村的人心活了,干劲儿有了,日子也好起来了。曾经被贫困压垮的村子,如今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蔺向志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了保障丙字村的贫困户脱贫不返贫,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蔺向志告诉记者,接下来,村里还将开发“光伏产业”,进一步保障贫困户的收益。

脱贫工作不是一时的工作,它需要第一书记真正将自己的身心扎根在这片土地,付出全部的经历和热情。在村支部的前院是一块空地,泥土刚刚翻新,蔺向志说这是一片花园,待盛夏来时,这里将开遍美丽的花儿。

0
责任编辑:初慧
相关信息
吉 林 城 乡 网 版 权 所 有 ,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所有: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投诉举报电话:0431-88600732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地址:长春市高新区火炬路1518号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