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由白山市政府与吉林省旅发委联合举办的2018中国·白山“长白山之夏”文化旅游节在临江市江心岛公园盛装启幕。在接下来的4个月里,海内外游客将纷至沓来,在“山水画卷”中行走,为“生态白山”停留,尽享22℃的清爽夏日。 白山市处于环长白山旅游经济圈和长春、沈阳二小时经济圈内,是著名的生态城、资源城、冰雪城、温泉城、矿泉城、旅游城。近年来,随着旅游交通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白山市旅游可进出性不断提高。长白山旅游机场已于2008年通航,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沈阳、长春等十多条航线。长春至长白山高速公路2015年9月30日全线通车,鹤大高速2016年10月全线通车。随着横贯白山全境并经通化至沈阳高速公路和四平至长白山高速铁路的陆续开工建设,将使白山市逐渐形成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白山市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处处充满了山之神韵、水之灵秀。白山市境内的长白山以其瑰丽壮观的火山口湖——天池、迥然奇异的植被分布、气势磅礴的火山峡谷、人间仙境的高山花园等著名景观,使其成为世界级的观光旅游和避暑度假胜地。依托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优势,依山(长白山)、沿江(鸭绿江、松花江)、环城(白山市区)、跨国(中朝国界)的旅游产业框架格局初步形成。白山市是北纬41度上,同时拥有“森林氧吧,养生天堂”“冬游白山市,滑雪浴温泉”等多项桂冠的度假胜地。长白山发源的鸭绿江、松花江宛如两条晶莹碧透的玉带镶嵌在白山市莽莽林海之中;在白山,可登山、赏花、观瀑布,可度假、跨国、浴温泉,可漂流、狩猎、玩冰雪…… 旅游产业效益持续倍增。“十二五”期间,全市接待游客2904.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2.21亿元。2017年度,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069.15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58.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30%和25.61%。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均取得历史性突破,分别是十二五起始之年2011年的2.18倍和3.6倍。2018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91.86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68.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和18%。 旅游产业素质快速提升。投资240亿元的长白山国际度假区2012年投入营业,主要包括:9家酒店群、水世界和旅游小镇、文化中心、大剧院、萨满博物馆、汉拿山温泉、43条雪道的滑雪场等。自2012年开业以来,度假区内的高星级酒店和景区、景点成为赴白山市旅游者休闲、观光、度假的首选。 2017年雪季,长白山国际度假区接待游客34万人次,同比增长6%。长白山鲁能胜地的滑雪场和三家酒店已成功投入使用,2017年雪季共接待游客3.5万人次,同比增长40%。2018年全市旅行社数量达到87家。在长白山观光旅游的基础上,白山市休闲度假游、冰雪娱乐游、温泉康养游、边境跨国游、民俗风情游全面启动。 旅游产业功能得到拓展。白山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乡居民消费增长,扩大了社会就业,有力促进了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据统计,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由2011年的5000余人达到现在2万余人,间接带动就业由2万人达到现在12万余人,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带动相关行业收入增加4.3元。旅游业已成为“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重要富民产业。 旅游产业高速发展,与白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市委、市政府确立旅游优先发展战略,把旅游产业作为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培育发展,提出了建设白山旅游大市的发展目标。2018年4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全域旅游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加快绿色转型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发展全域旅游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工作任务,进一步厘清了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途径,实现旅游产业的整体跃升。在全域旅游的具体举措上,重点部署推进“旅游+文化+体育+中医药+农业+林业+工业”等多产业互动互融,各部门分工明确、责任明晰,齐心协力发展全域旅游的蓝图已经绘就。 下一步,白山市将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依托长白山、鸭绿江、松花江的资源优势,通过全面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倾力打造“山水画卷·生态白山”品牌,全力构建“两核两带六城”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持续提高旅游业的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水平,逐步形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产业互融、优势互补,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市场规范”的全域旅游产业体系,把白山市打造成生态旅游大市、冰雪旅游强市、避暑养生名市、边境旅游示范市和长白山核心区域旅游目的地,不断完善“两核两带六城”的旅游发展格局。 |